焦點報道:中能觀察 | 一季度電力消費增速穩中有升
中國能源新聞網記者 蘇偉
【資料圖】
5月5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發布《2023年一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從分類型投資、發電裝機增速及結構變化等情況看,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報告》預計,今年二季度電力消費增速將明顯回升,會拉動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左右,二季度南方電力供需或偏緊。
一季度電力供需總體平衡
根據《報告》,一季度,全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電力供需總體平衡,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電需要。
受來水持續偏枯、電煤供應緊張、取暖負荷增長等因素疊加影響,貴州、云南等少數省份電力供需形勢緊張,通過加強省間余缺互濟、實施負荷側管理等措施,有力保障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守牢了民生用電安全底線。
從電力消費需求情況看,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2.12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比上年四季度增速提高1.1個百分點,電力消費增速穩中有升。一季度第一、二、三產業合計用電量1.7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第一產業用電量26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7%,《報告》認為,近年來鄉村生產方式轉型升級、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拉動第一產業用電量較快增長。
分月份看,前兩個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3%,3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9%。《報告》認為,3月用電量增速比前兩個月回升較多,一方面有上年同期部分地區疫情形成的低基數因素;另一方面是受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的拉動。
《報告》預計,今年二季度電力消費增速將明顯回升,拉動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左右。正常氣候情況下,預計2023年全年全社會用電量9.15萬億千瓦時,比2022年增長6%左右。
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首超50%
根據《報告》,一季度,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5900萬千瓦,同比多投產2726萬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5166萬千瓦,占新增發電裝機總容量的比重為87.6%。截至3月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6.2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3.3億千瓦,同比增長15.9%,占總裝機容量比重為50.5%,首次超過總裝機容量的一半,同比提高3.0個百分點。
分類型看,水電發電裝機容量4.2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4699萬千瓦;核電5676萬千瓦;風電3.76億千瓦,其中陸上風電3.45億千瓦、海上風電3089萬千瓦;太陽能發電4.3億千瓦;火電13.4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為51.1%,同比降低3.0個百分點,其中煤電11.3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為43.0%,同比降低3.1個百分點。
《報告》預計,在新能源發電快速發展的帶動下,2023年全年新增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甚至超過2.5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投產1.8億千瓦,新投產的總發電裝機規模以及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再創歷史新高。2023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預計將超過28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合計達到14.8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比重上升至52.5%左右。
二季度南方電力供需或偏緊
降水情況、風光資源、燃料供應和電力消費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確定性給電力供需形勢帶來不確定性。氣象部門預計今年夏季(6~8月)西南地區東部及華中中部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湖北大部、湖南北部、重慶東部、四川東北部等地降水偏少二至五成,可能出現區域性氣象干旱,將會對當地電力供應以及電力外送產生影響。此外,煤電企業持續虧損導致技改檢修投入不足帶來設備風險隱患上升,均增加了電力生產供應的不確定性。電力消費方面,宏觀經濟增長、外貿出口形勢以及極端天氣等方面給電力消費需求也帶來不確定性。
根據《報告》,正常氣候情況下,預計全國最高用電負荷13.7億千瓦左右,比2022年增加8000萬千瓦左右;若出現長時段大范圍極端天氣,則全國最高用電負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1億千瓦左右。預計2023年全國電力供需總體緊平衡,部分區域用電高峰時段電力供需偏緊。其中,二季度南方區域電力供需形勢偏緊。迎峰度夏期間,華東、華中、南方區域電力供需形勢偏緊,華北、東北、西北區域電力供需基本平衡。
《報告》建議,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間電力燃料安全穩定供應。同時,加快重點電源電網工程建設,提升電力系統調節支撐能力。此外,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電力安全保供中的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沈馨蕊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資訊排行榜
-
2023-05-09 20:54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5-09 20:54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