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點!中能論壇|南水北調工程“雙碳”路徑選擇
張金明
核心提要
●要把握“雙碳”機遇,加快構建綠色國家水網,積極推進骨干水網建設,加強后續調水工程清潔能源配套建設
【資料圖】
●保證調水行業“雙碳”工作路線與水利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協調一致
在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中,調水行業如何減碳?如何在確保水安全的同時,提升水系統效率、推動水能協同優化與碳減排?
作為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供水規模最大、調水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減碳路徑規劃無疑十分重要。
降耗減碳雙管齊下是上策
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向北方調水,連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新格局。目前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于2013年、2014年建成通水,累計調水量突破60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5億人。
當前南水北調工程碳排放主要是已建成的東中線一期工程運行中發生的能源消耗和對應的碳排放量。其中,東線一期工程需要通過13個梯級、34座泵站逐級提水,全線總揚程65米,共安裝水泵160臺,總用電功率達到36.62萬千瓦,能耗及碳排放強度相對較高;中線一期工程除惠南莊泵站外,基本實現全程自流供水,能耗及碳排放強度相對較低。整體上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單位產值平均綜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國平均值。從能源消耗結構看,東中線一期工程二氧化碳排放以電力消耗對應的碳排放為主,燃油等其他能源消耗對應的碳排放占比較低。
南水北調工程未來碳排放情況與調水量直接相關。基于《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規劃的調水量,計劃到2030年前基本達到設計調水量。參考已建成東中線一期工程碳排放基礎數據和同類工程碳排放數據,預計到2030年南水北調工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總體呈增長趨勢,主要原因是南水北調后續工程中的東線二期工程、中線二期工程、西線工程、引江補漢工程等建成運行,將導致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增加。2030年后通過節能降耗、清潔能源替代、生態碳匯等方式實現碳排放逐步下降。
夯實綠色低碳管理基礎是根本
為了降低南水北調工程的能源消耗,達成碳減排目的,夯實綠色低碳管理基礎是根本。應強化合規管理,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污染治理、能源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低碳轉型等綠色發展制度,引導落實有利于綠色發展的標準和要求;建立健全綠色發展長效機制,積極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推動綠色發展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同時,完善綠色管理信息平臺,推動“雙碳”信息平臺建設,動態監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實現能源能耗和碳排放指標的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決策支撐。
在夯實綠色低碳管理基礎的同時,要按照節約優先的方針,積極推動實施全面節約戰略,不斷提升節能管理能力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深化水資源循環利用,拓展污水處理回用,統籌布局污水治理、再生水利用等項目,將東中線沿線缺水城市作為典型試點,重點跟蹤雨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業務,投資參與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項目。
在實際工作中,要把握“雙碳”機遇,加快構建綠色國家水網,積極推進骨干水網建設,加強后續調水工程清潔能源配套建設。推動在水利工程開展前期工作和規劃論證的同時,借助沿線地區豐富的水風光資源,科學謀劃新能源項目,統籌協調、處理解決好調水工程公益性強、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經營收益低等問題的制約與發展新能源項目上馬快、周期短、效益好等之間的關系,鍛長項、補短板,探索調水工程項目與新能源項目優勢互補、相得益彰、高質量差異化發展的機會。
此外,立足行業實際,建設生態水利;堅持多措并舉,做好綠色低碳供應鏈管理;堅持創新驅動,持續推動科技降碳、數字降碳等也是助力調水行業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
完善支持政策是保障
為了達成南水北調工程的減碳目標,應深化內部協同配合,加強對“雙碳”工作的統籌部署,保證調水行業“雙碳”工作路線與水利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協調一致,完善各種支持政策。
其一是確保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資金投入,加大對“雙碳”技術的研發力度。積極承擔國家綠色低碳重大科技項目,借助公募REITs、國家低碳轉型基金和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等基礎設施綜合金融支持,發展低碳示范工程建設,助力綠色低碳轉型。鼓勵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制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制度。進一步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拓展市場化資金來源渠道。規范碳達峰資金管理使用,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其二是統籌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的監督考核責任,按照分級監管、逐級負責的管理模式對各級單位進行監管,逐步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將“雙碳”目標任務指標納入生產經營目標,層層分解任務,加強指標考核,切實扛起責任。
其三是完善綠色發展相關職位、崗位設置,加快打造一支專業化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快綠色低碳專業技術隊伍建設,遴選一批專業技術和管理能力突出的人才充實到管理隊伍中,為綠色轉型提供支撐和保障。鼓勵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支持深化產學合作,聯合制定培養方案,探索符合綠色發展、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此外,還應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雙碳”和綠色發展專題學習講座,積極營造綠色文化氛圍,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辦公方式。(作者系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責任編輯:沈馨蕊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資訊排行榜
-
2023-03-23 16:01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3-23 16:01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