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耦合CCUS制氫機遇》報告發布|全球看熱訊
【資料圖】
中國能源新聞網訊(記者莫非)3月17日,《中國耦合CCUS制氫機遇》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第七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國際論壇上正式發布。報告分析了氫能與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機遇,評價了不同制氫路線的經濟性和生命周期排放,提出了未來CCUS與氫能發展的相關建議。
據了解,該報告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和國際能源署(IEA)可持續發展技術展望局聯合牽頭,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魏一鳴教授擔任領銜專家,組織中國氫能聯盟研究院、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編制完成。
《報告》指出,低碳氫能和CCUS技術作為碳中和技術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互為條件、相互補充,對于能源和工業體系的深度脫碳意義重大。據測算,2060年,我國氫能需求量有望增至0.9億~1.3億噸,主要用于重卡、航運航空、工業燃料原料等領域。化石能源耦合CCUS制氫將是我國低碳氫能的重要來源。
《報告》認為,現有制氫設施加裝CCUS,是減少碳排放和擴大低排放制氫的關鍵舉措,有利于擴大CCUS早期規模,也將成為中短期內制取低排放氫的一種低成本途徑。目前中國耦合CCUS煤制氫成本為1.4~3.1美元/千克氫氣,低于可再生能源電力電解水制氫成本(3.1~9.7美元/千克氫氣)。分析表明,到2060年,80%的氫氣將由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取,但仍有16%由耦合CCUS的化石燃料制氫工藝生產。
《報告》建議,加速現有制氫設施的CCUS技術改造、完善CCUS與低/零碳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低/零碳氫市場開發和融資政策、促進CCUS與低/零碳氫能技術創新與示范,全面推進制氫和CCUS的協同發展。
責任編輯:沈馨蕊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資訊排行榜
-
2023-03-21 16:08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資訊熱門推薦
-
2023-03-21 16:08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
-
2018-09-28 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