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祭祀區發掘報告》面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金沙遺址——祭祀區發掘報告》
近日,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編著的《金沙遺址——祭祀區發掘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報告》對金沙遺址祭祀區2001年至2005年發掘與采集資料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并構建了金沙遺址祭祀區距今4000年至2500年的文化發展編年體系。這也是第一次建立祭祀區完整的年代框架和分期體系,為金沙遺址乃至古蜀文化研究提供了年代標尺和文化參照系,為成都平原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發展演進樹立了坐標系,揭示了古蜀文明復雜而多樣的文化面貌,豐富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理論的內涵。
《報告》指出,金沙遺址的祭祀活動從不晚于距今3500年左右出現,到距今2500年伴隨金沙遺址的廢棄而退出舞臺。金沙遺址祭祀區是一個以祭祀自然神祇為主的圣地,祭祀對象主要是太陽、山川、河流、土地等。同時,長時段祭祀遺存的存在也凸顯其祭祀傳統的超穩定性,這也是古蜀文化異于同期青銅文化的特質所在。但是,儀式的過程如何?不同堆積物對應的是何種祭祀方式?這些仍需更進一步研究。
而金沙遺址祭祀區為何衰落,在《報告》中也有相關的研究成果。祭祀區研究表明,在春秋晚期,原來向北改道的古河道開始向南侵蝕和沉積,并曾經發生沖毀祭祀區事件,在成都其他同時期遺址也發現此類現象,表明在這個時期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洪水事件。伴隨春秋時期祭祀儀式活動衰落以及以使用船棺葬葬俗的新興階層崛起,春秋晚期在經歷天災人禍和內憂外患打擊之下,興盛千年之久的金沙古蜀中心退出歷史舞臺。
關鍵詞: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網絡快報排行榜
-
2023-08-09 11:46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網絡快報熱門推薦
-
2023-08-09 11:46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